欢迎访问有用文档网!

当前位置: 有用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台港澳文学史叙述与中国当代文学史空间维度

| 浏览次数:

摘要:对于大陆的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引介、传播和研究来说,1979年无疑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开端。30年间,大陆的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客观地讲,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于大陆学界建构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华文文学区域文学史,对于大陆当代文学史家的文学史观均产生深远影响,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实践及其空间维度的拓展。

关键词:台港澳文学史叙述;中国当代文学史;空间维度;“大文学观”

中图分类号:I20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0)1-0073-06

20世纪70年代末,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开始陆续在大陆发表,内地读者渐渐发现了一个不同于大陆文学的新的审美阅读空间,大陆学界也逐渐发现了一个深具潜力的新的学术生长点。如果将1979年视为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开端,那么,中国大陆的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引进、传播与研究已整整30年,它几乎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同步。30年间,大陆的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客观地讲,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于大陆学界建构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华文文学区域文学史,对于大陆当代文学史家的文学史观均产生深远影响,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实践及空间维度的拓展。

一、大陆的台港澳文学史叙述

关于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华文文学这一新兴学科,90年代初被大陆学界命名为“世界华文文学”。不过这一命名却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最初是“台港文学”(1982—1984),中经“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1986—1991),最后定位于“世界华文文学”(1993—)。尽管由于多种因素其中包括一些非文学因素所致的“世界华文文学”的学科命名,将世界上最大的“华文文学”写作区域“中国大陆”排除在“世界华文文学”之外,出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逻辑悖论与学理尴尬;尽管这一命名近年来不断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但它仍在大陆学界普遍使用。然而,抛开这一命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谈,我们不难发现,大陆的所谓“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最初却是以“台港文学”为原点并不断向外延伸,拓展其地域和疆界的。

80年代,是大陆的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感应时代氛围与社会变革,带有明显泛政治化倾向。就台湾而言,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呼应1979年元旦叶剑英代表全国人大委员会发出的《告台湾同胞书》的思想主张;就香港和澳门来说,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3月26日,中葡两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署,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开始进入回归祖国的“过渡期”,即将结束百余年被异族殖民的屈辱历史。这一时期,大陆的台港文学研究及其文学史撰述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当时的时代特征。

白少帆、王玉斌、张恒春、武治纯主编的《现代台湾文学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12月初版)是大陆第一部台湾文学史著作。该著73万字,第1至第10章为现代部分,第11至第35章为当代部分。这部史著资料比较丰富,刘登翰称其为“大陆十年台湾文学研究集大成的总结性成果”,但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与弱点。若干年后,黎湘萍在谈到这部文学史时也说,“小说占据了全书叙事的主体,诗和散文似乎只是作为点缀穿插其中。它试图详尽介绍现代台湾文学发展的状况,却因急于介绍,匆忙点将,而显得凌乱驳杂。由于没有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对之认真进行清理和思考,它在别人已经错误的地方也跟着错了。但作为两岸关系解冻初期,大陆第一部问世的现代台湾文学史,它本身,包括其庞杂的史料和混乱的体例,都具有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类文学史著述。如封祖盛的《台湾小说主要流派初探》(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初版),这部大陆第一本研究台湾文学的专著,已初具类文学史的框架。庄明萱、黄重添、阙丰龄的《台湾新文学概观》(上册)(鹭江出版社1986年7月初版),王晋民的《台湾当代文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9 月初版),包恒新的《台湾现代文学简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3月初版),古继堂的《台湾新诗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年5月初版)、《台湾小说发展史》(辽宁教育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11月初版)等,都各具特色与价值。

90年代,大陆的台港澳文学研究及文学史著述进入深化时期。由于大陆社会的进一步转型,经济生活越来越成为社会的重心,这一阶段的研究已由80年代的政治本位逐步转向文学本体研究,更多注重台港澳文学自身的人文价值及其审美性和艺术性,尽管依然无法彻底摆脱主流意识形态的规约。关于台湾文学史书写,值得首肯的是刘登翰、庄明萱、黄重添、林承璜主编的《台湾文学史》(上、下)(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6月、1993年1月初版)。这部121万字的文学史,时间跨度从古至今,出版后广受好评。黎湘萍指出:“这部著作是海峡两岸唯一一部囊括了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文学的比较完整的地域文学史,也是目前为止写的比较好的、最富有大陆版特色的台湾文学史。主编刘登翰在总论里用大量的篇幅,从理论和史料两方面论证台湾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位置和意义、台湾文学发展的文化基因和外来影响、中国情结和台湾意识产生的历史背景、台湾文学思潮的更迭和互补、文化转型与文学的多元构成等,从地缘、血缘、史缘和文化诸方面论述台湾文学与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关系、台湾文学呈现的独特历史经验和审美经验等重要问题。”由于其筚路蓝缕的突破性创建,袁良骏更称其为“台湾文学研究的里程碑”。

随着香港、澳门回归的日益临近,香港文学、澳门文学研究及其文学史叙述成为90年代的热点之一。此间出版的香港及澳门文学史、类文学史就有十余部。例如,潘亚暾、汪义生著《香港文学概况》(鹭江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王剑丛著《香港文学史》(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11月初版)、古远清著《香港当代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袁良骏著《香港小说史》(第一卷,海天出版社1999年3月初版)、田本相和郑炜明主编的《澳门戏剧史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初版)等,都各有建树。其中,刘登翰主编的《香港文学史》(香港作家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繁体字版,1999年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简体字修订版)是目前为止规模最大、内容最为充实的一部香港文学通史。全书59万字,时间跨度为香港开埠以来至1997年回归前,高屋建瓴地描绘了香港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与样貌,具有宏阔的历史纵深感和较高的学术品质。该著“不仅全面论述了香港自开埠以来至 1997年之间150多年香港文学发生、发展的衍变历程及其历史文化背景,评介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与作品;还在‘总论’中提纲挈领地阐述了香港文学与香港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与中国内地文学之间无法割舍但又相对独立的分合关系,香港文学独特价值的确立,当代香港文学的多元构成与主要特色等理论问题;对香港文学150多年来的发展作了比较符合实际的定位,认为它既非西方文化的移植,也并非母体文学的守成,而是在中西文化的交会、融合的基础上体现出开放性、兼容性、丰富性和多元化的文学特征。”

值得提及的还有刘登翰主编的另一部著述《澳门文学概观》(鹭江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这是大陆第一部关于澳门文学史的撰述。虽然没有以“史”命名,但完全是“史”的框架与叙述。全书25万字,共10章,除第1章《文化视野中的澳门及其文学》由刘登翰执笔外,其余9章均由澳门本地8位学者所述。该著作勾勒了16世纪末至20世纪末澳门文学400年的发展轮廓,探讨了澳门的新诗、小说、戏剧、旧体诗词、文学批评及土生文学等。管宁指出:“这部著作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台港澳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也为人们进一步了解澳门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窗口。”“既能抓住一般,又能突出重点;既有实证分析,又有理论阐发,融史料与见地于一体,这为人们深入研究澳门文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钱虹却认为:“既然只是‘基本框架’与‘概观’,其理论上的深度不足与内容上的厚重不够也就显得较为明显,这多少给人一种匆促与应景之感。”

进入21世纪,大陆的台港澳文学研究及其文学史叙述进入沉潜阶段。其显著标志就是大陆文学史家由于这三个地区特殊的政治性因素的或强化或淡化,较之八、九十年代,大规模的史述热情明显降低,但仍取得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如古继堂主编的《简明台湾文学史》(时事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古远清著《台湾当代新诗史》(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1月初版)、《香港当代新诗史》(香港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初版)、邱峰与汪义生著《澳门文学简史》(香港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初版)等。其中,后者是大陆学人撰述的第一部澳门文学史。该书248页,以史为线索,分上、下两编。上编“澳门文学发展史记”两章,对澳门文学的起源作了概要性回顾,重点论述“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澳门各种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的消长过程;下编“当代澳门文学”三章,对1949年以后澳门文学的发展脉络与走向加以梳理,并重点分析了一些作家和作品。

需要指出的是,经过20多年的研究积累,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整合台湾、香港、澳门三地文学的史述,如曹惠民主编的《台港澳文学教程》(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10月初版)、江少川与朱文斌主编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初版)。前者分为五篇,即“总论篇”、“台湾篇”、“香港篇”、“澳门篇”和“海外篇”(最后一篇似乎与教程名称相左);后者分为四编,即“台湾文学”、“香港、澳门文学”、“东南亚华文文学”、“欧美澳华文文学”。这两部高校文学史“教程”的出版,有利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普及。

二、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空间维度

30年来,大陆的台港澳文学研究及其文学史叙述所积累的丰富的学科成果,不能不影响到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观念,进而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当代文学史书写实践的空间拓展。

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视域来看,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空间维度应该也必须由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四度空间所构成。然而遗憾的是,台港澳文学曾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版图上长时间集体失踪。迄今为止,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撰述的著作多达几十种,考察其中有代表性的版本,无论是郭志刚等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2月初版),张钟等编著的《当代文学概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11月初版),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3卷,分于1983年9月、1984年11月、1989年5月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初版),还是刘锡庆主编的《新中国文学史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杨匡汉、孟繁华主编的《共和国文学5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张炯主编的《新中国文学五十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孟繁华、程光炜著《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初版)等,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当代文学均严重缺席。既便是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两部堪称“重写文学史”的典范之作,也都放逐了台港澳文学,成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文学史叙事,必须要考虑到国家版图、领土主权、民族集居、文化传承、历史沿革等必要的和基本的条件,考虑到由于历史、政治和意识形态等原因造成的中华民族“国家”的特殊性。任何封闭、狭隘的霸权化与一元化叙述,带来的只能是残缺的文学史版本。中国当代文学是由两岸四地所有的汉语文学写作所建构的一个动态结构系统,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文学逐出文学史的写作视域。中国当代文学不仅在中原大地上顽强曲折地发展了60年,而且在台港澳地区也不断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和现代生长点。虽然1949年以后,当代台湾、香港、澳门在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意识形态与经济模式等方面都走上了与大陆性质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并由此出现了文化与文学的分流,但是,台港澳文学都共同渊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母体,秉承中国文学的文化传统、文体范式和文学精神,并以其独特的文学话语形态和地域性文学形象,与大陆文学一道构成中国当代文学多元景观,共同塑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与精神影像。只有从时间、空间和精神的维度上,全面整合两岸四地的汉语文学,才能全方位展现“中国”当代文学的完整风貌。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陆的文学史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黄子平等的“20世纪中国文学”(1985)、陈思和的“新文学整体观”(1985)以及谢冕的“百年中国文学”(1989)等理论观念为“重写文学史”提供了思想资源和新的可能性。但他们更多注重的是中国文学史“时间”上的整合,而强调文学史“空间”上整合的则是著名文化学者金克木和著名台港澳文学史家刘登翰。1986年,金克木就敏感地意识到,若干年来学术界在编撰文学史时存在着重视“编年表”而忽略“画地图”的问题,有纵向的时间流程,而缺少横向的空间视域。而只有强化空间意识,将“编年表”和“画地图”有机结合,中国当代文学史才能在一个开放完整的文学坐标系中获得全面准确的客观描述。1993年,刘登翰最早提出了文学的“分流”与“整合”的概念,并认为这是文学存在和发展的普遍的、基本的生命形态和运动方式,指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分流的当代中国文学,种种迹象都在预示着,未来的世纪是中国重新走向整合的世纪,一个文学整合的时代也必将到来。”由此看来,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在中国文学从分流到整合的历史趋势中,由原来大陆的一元化书写拓展到台港澳多元化整合格局已成必然。这种开放的、包容的大文学史写作观念愈来愈成为大陆文学史家们的广泛共识,并化为文学史的书写实践。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空间拓展发生深刻影响的主要因素,除了“国家”文学史的“政治”层面与大陆文学史家“文学史观”的嬗变等外在原因,台港澳文学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及其内在的“审美魅力”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制约因素。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台港澳文学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家,产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并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中与大陆文学形成优势互补的态势。例如,台湾五六十年代的“现代派”文学(主要是诗歌和小说),上连大陆二三十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下通大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朦胧诗”为发端的“现代主义”创作,正是这种此消彼长的运动形态,才使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展链条。,同样,70年代台湾和香港走向鼎盛的“通俗文学”,也弥补了此期大陆“通俗文学”的萧条与荒芜。就具体作家作品而言,台湾诗人余光中、洛夫,小说家白先勇、王文兴,散文家张秀亚、余光中、王鼎钧、琦君、张晓风、简媜,戏剧家李曼瑰、姚一苇、马森、赖声川;香港小说家刘以鬯、金庸,散文家董桥等,均以饱含丰富审美魅力的个性化创作而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而台湾的琼瑶、高阳、古龙,香港的梁羽生等,堪称20世纪中国通俗文学史上的大家。澳门小说家鲁茂、陶里,诗人苇鸣,散文家林惠,戏剧家周树利、李宇樑等,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可以说,台港澳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三地的当代分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和文化档案,而只有整合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文学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才能显示出中国文学在不同时空领域内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丰富性和完整性。1999年,刘登翰就曾指出:“香港文学和台湾文学、澳门文学一样,都是我们民族一百多年来坎坷多难的一份文化见证。历史不幸的原因,使它们从中国文学中分流出去;历史的有幸结局,又使它们在不离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怀抱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走向新的整合。”

台港澳文学被纳入中国文学史写作版图,集中出现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例如,孔繁今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於可训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初版),唐金海、周斌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9月初版)等,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8月初版),张健主编的《新中国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初版)等,都不同程度地描述了台港澳文学甚至是海外华文文学,力图在中华文学的大格局中为台港澳文学定位。这种将时间描述与空间拓展相结合的文学史观,不仅仅意味着文学知识的重构,更意味着文学史家已经拥有了一种开阔的文化胸襟。可以说,将台港澳当代文学纳入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版图,已经成为大陆越来越多文学史家的自觉行为。

这里,特别值得推介的是黄万华独立撰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一卷,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3月初版)。这部文学史也将台湾文学、香港文学乃至海外华文文学纳入20世纪汉语文学的整体视野中进行叙述,但与上述其他史述不同的是,它不是采取板块状的拼贴方式,而是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统一的基础上,特别凸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大陆、台湾、香港和海外等空间维度的“共时性”特征,在融会贯通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显示出著者高屋建瓴的大气象与大气魄。黄万华先生对“人的文学”及“生命整体意识”有着独特理解,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天、地、人”相融通的文学史观,以及这一文学史观推动下的数十年不懈的学术追求与实践,是他这部文学史成功的关键。“天”主要指文学现象的时间性,“地”主要指文学现象的地域性,“人”包括审美主体(作者、编者、读者)和作品人物。“生命整体意识正是我们力图将中国大陆、台港澳地区、海外华人社会三大板块的华文文学整合成某种宽容、和解而又具有典律倾向的文学史的立足点,不同板块、不同地区、不同层面华文文学尤其有着密不可分性,缺了任何一点点,民族新文学的血肉就少了一块。治文学史者难免有自己的倾向、情趣、偏好,但如果因此而排斥了任何一种文学,那么恰恰是对自己文学生命的致命伤害;治文学史者也往往从自己脚下这片土地出发,但延续生命的就不只是这片土地,还有更广大的空间。即使没有全球化语境的冲击,我们也应该有这种20世纪华文文学史观。”

黄万华“20世纪华文文学史观”与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后者与金克木“绘地图”的表述一脉相承)均属“大文学观”,在内在精神上有相通的一面。杨义也强调文学的生命特质,“它要揭示文学本身的生命特质、审美形态、文化身份,以及文体交替、经典形成、盛衰因由这类复杂生动的精神形成史过程。”但二者的差异亦十分明显,杨义的“大文学观”其核心构成是时间维度、地理维度和精神维度,而地理维度强调的是在中国大陆辽阔的版图上,处理好“中原”与“边地”,即汉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关系。黄万华的“大文学观”其空间维度则是指大陆、台港澳和海外的打通,视野显然更加开阔;更重要的不同在于,黄万华已将其文学史观转化为“文学史”的书写实践。也许不久,黄万华这部“一个人的文学史”,其开创性与革命性意义就会为更多的人所认识接受。因为他独特的文学史观以及由此而来的这部个性化的文学史,不仅真正将“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化为文学史文本实践,真正从实践上而不是在观念上打通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而且打破了几十年来现当代文学固有的体例、内容、历史分期(该著分为四个时期,即“五四”前后、战时八年、战后二十年及“第二卷”的20世纪后三十年)等,在空间维度上将大陆、台港澳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真正整合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版图之中。可以说,黄万华这部文学史是真正名副其实的“重写文学史”,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史地图的“重绘”已初步完成。

30年来,大陆的台港澳文学史叙述及其文学研究的丰硕成果,不仅展现了台港澳当代文学取得的成就,有利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及华文文学的学科建设,促进三地文学的发展,而且改变了大陆文学史家线性(时间型)的文学史观,使其越来越走向真正开放的“大文学观”,这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整合以及中国当代文学史空间版图的拓展,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

1979年,大陆刊物开始引介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3月,《上海文学》月刊第3期刊登了美籍华人作家聂华苓的小说《爱国奖券——台湾轶事》,这是大陆首次刊发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同期发表大陆学者张葆莘的文章《聂华苓二三事》。4月,《花城》创刊号上刊发香港作家阮朗的小说《爱情的俯冲》,同期还有曾敏之的评介文章《港澳及东南亚汉语文学一瞥》。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当代》创刊号上,推出了“台湾省文学作品选载”栏目,首先发表白先勇的小说《永远的尹雪艳》,并配发编者“按语”,介绍白先勇的生平与创作情况。

1982年6月、1984年4月在暨南大学和厦门大学举行首届和第2届“台湾香港文学学术研讨会”;1986年12月、1989年4月、1991年7月在深圳大学、复旦大学和广东中山举行的第3、4、5届会议则更名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讨会”;从1993年江西师大在庐山举行的第6届会议开始,则启用“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这一名称一直延续至今。

参见王金城:《论中国当代文学史观的嬗变——兼论华文文学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刘中树等主编《世界华文文学的新世纪——第十四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1—77页;沈庆利:《“世界华文文学”论争之反思》,陆卓宁主编《和而不同——第十五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19页。

刘登翰:《大陆台湾文学研究十年》,《福建论坛》1989年第4期。

黎湘萍:《族群、文化身份与华人文学——以台湾香港澳门文学史的撰述为例》,《华文文学》2004年第1期。

袁良骏:《台湾文学研究的里程碑——评闽版〈台湾文学史〉》,《福建论坛》1994年第1期。

钱虹:《香港文学:由“弃婴”到“公主”——1979—2000年香港文学研究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管宁:《澳门文学的文化观照——评〈澳门文学概观〉》,《东南学术》1999年第3期。

钱虹:《从依附“离岸”到包容与审美——关于20世纪台港澳文学中澳门文学的研究述评》,《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4年第1期。

金克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读书》1986年第4期。

刘登翰:《台湾文学史?结束语》下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900页。

封德屏主编的《2007台湾作家作品目录》仅收录的台湾作家就有2539位,台南:台湾文学馆2008年版,第Ⅶ页。

刘登翰主编的《香港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页。

在出版这部文学史前,黄万华曾多年从事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台湾文学、香港文学、东南亚文学、北美华文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新马百年华文小说史》(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文化转型中的世界华文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北美华文文学论》(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中国和海外:20世纪汉语文学史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史述和史论:战时中国文学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等;之后,又出版《战后二十年中国文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黄万华:《生命整体意识和“天、地、人”观念——从世界华文文学谈20世纪中华民族新文学的历史整合》,《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与中国文学的民族学、地理学问题》,《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

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文学遗产》2003年第5期。

推荐访问:台港澳 文学史 维度 叙述 中国当代

热门排行Top Ranking

支部组织生活方面存在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 党组织生活个人问题整改清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支部组织生活方面存在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党组织生活个人问题整改清单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2021年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 党组织生活个人问题整改清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21年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党组织生活个人问题整改清单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军队战斗力损耗的新变化

关键词:军队;战斗力损耗;新变化军队战斗力的结构,是战斗力各要素间的结合方式和相互关系。军队战斗力的

小学六年级毕业演讲稿100字左右9篇

小学六年级毕业演讲稿100字左右9篇小学六年级毕业演讲稿100字左右篇1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

问题及整改措施 (2) 药房个人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问题及整改措施(2)药房个人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精品文章《问题及

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最新) 能力作风建设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最新)能力作风建设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在认真

疫情防控赞美警察诗朗诵 关于警察的诗朗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疫情防控赞美警察诗朗诵关于警察的诗朗诵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疫情防控赞美警

纳税人满意度调查存在不足及对策探讨 提升纳税人满意度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纳税人满意度调查存在不足及对策探讨提升纳税人满意度的方式方法有哪些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纳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影

2020党支部班子查摆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 农村党支部问题清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20党支部班子查摆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农村党支部问题清单文章,供大家阅读参

消防安全检查简报 派出所校园消防安全检查简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消防安全检查简报派出所校园消防安全检查简报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简报第2期申扎县中学

2021教师党员年度个人总结8篇

2021教师党员年度个人总结8篇2021教师党员年度个人总结篇1敬爱的党组织:我是一个普通年轻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