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有用文档网!

当前位置: 有用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有关心理学史研究中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 浏览次数:

摘要:心理学史既是一种“实在”,同时也具有一定“社会建构”的特征。在心理学史上,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并非水火不容,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关系。两者在科学观和方法论上有着许多一致的地方,区别只在于研究的重心有所不同。心理学史上一直存在着学科分裂问题,而多元化的心理科学观是在目前条件下解决分裂危机的较好选择。心理学的统一是多元共存的统一,多元之间维持着一种适度的紧张关系。这种适度的紧张关系促进不同研究取向的良性竞争,从而有利于心理科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学史;社会建构;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1)04-0058-07

历史并非铁板一块。历史事实是发生于过去的真实历史事件,但对于这一真实事件的看法和观点却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在人们的心目中也发生着变化。所以,对于心理学的历史,既要回顾,也要反思。下文从三个角度对心理学史中的几个问题重新展开思考。

一、心理学史:“实在”还是“建构”?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究竟是一种“客观实在”还是一种“社会建构”?在这个问题上,心理学史家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主张心理学史是客观实在的史学家认为,历史是发生于过去的真实事件。这些事件一经发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实实在在的存在于历史进程中。任何对这些事件的歪曲和篡改都是不能容许的。心理学史家的任务就是透过复杂的表面现象,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发现历史的“真谛”或“真相”,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以往的心理学史家大多接纳了这种实在论的历史观。心理学历史编纂学的经典作家波林声称,在编纂《实验心理学史》时,尽管意识到历史研究中的主观成分,但他要尽量客观地记载心理学史的事件和人物。他的这本《实验心理学史》也受到史学家的赞誉,被认为“即使是吹毛求疵的心理学家,其中也没有一个大胆的批评家会起而否认波林这本历史是一部经典著作……任何人似乎都难于再认为有必要去编著一本象波林的这本书那样精确而有决定性的早期实验心理学史”。

社会建构论的产生使实在论的心理学史观受到挑战。社会建构论的核心主张是,实在是社会互动和协商的结果。实在,特别是社会实在,如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历史事件的真相等都是一种社会建构。知识“并不是由科学家‘发现’的客观事实组成,不是对外在自然界的客观反映和合理表述,而是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制造出来又通过各种修辞手段将其说成是普遍真理的局域性知识,是承载着科学家的认识和社会利益的,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以这种观点看待历史研究,则心理学史就不是一种既往发生事件的客观记载,而是史学家从不同的视角或站在不同立场进行的一种诠释和建构。

以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为例。心理学史的经典作家告诉我们,大约在1879年,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心理学脱离了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1879年似乎成为心理科学诞生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有心理学思想,但没有科学的心理学;在此之后,心理学成为实验科学。史学家的这一描述究竟是一个历史“实在”,还是一个社会“建构”?如果是一个建构,为什么这样建构?这种建构背后的动因是什么呢?

心理学自古有之。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论灵魂》中就阐述了动物与人的感觉和认识能力。这本书可以说是最早的心理学著作。从这个时候开始,心理学就同物理学、天文学和生物学等学科一样,成为自然哲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约在17世纪,牛顿把数学方法引入物理研究领域,形成了现代物理学,物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物理学虽然从形式上独立了,但它同自然哲学仍然保持着紧密联系,许多学者也仍然把物理学视为自然哲学。与牛顿同时,甚至比牛顿稍早的时候,笛卡尔也把数学引入了心理学,进行了视觉方面的距离知觉、物体空间知觉等方面的研究,为光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而所有这些研究都是在自然哲学的名义下进行的。使用数学方法是现代科学的标志,因此可以说,从笛卡尔开始,心理学就应该像物理学等其他自然哲学分支一样,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

18世纪中期,以物理学为模型,使用经验方法成为心理学探索的一种时尚。1755年,瑞士学者波奈特(Bonnet,c.)出版了《论心理学》一书,倡导经验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另一位瑞士学者高达特(Godart,G.L.)也在同一年出版了《灵魂的自然哲学》一书,主张使用物理学方法研究所谓的“灵魂”问题。1756年,屈格(Kruger,J.G.)甚至出版了《实验心理学》(Experimental—Seelenlehre),尽管所谈论的内容与今日的实验心理学还有一定距离。这些学者都倡导了心灵研究中的经验态度,主张应用物理学、生理学、植物学等学科的方法探索心灵。这表明从自然哲学心理学到实验心理学的过渡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这一过程早在冯特之前就开始了,不存在一个清晰的分水岭和发展阶段之间的断裂。

但是,心理学史学家们为什么要确定一个具体历史时期和具体事件作为实验心理学建立的“里程碑”或“标志”呢?其背后的动因又是什么呢?

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学的历史编纂学是从美国心理学家波林1929年编纂《实验心理学史》开始的。《实验心理学史》对实验心理学的早期发展进行了概括和描述。在此之前,还不曾有学者对心理学史进行过如此系统化的梳理。因此,波林的《实验心理学史》被奉为经典,被认为是早期心理学发展的“盖棺定论”之作。但是波林写作《实验心理学史》的背景是什么呢?实际的情况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国迎来了心理学的繁荣时期,美国各主要大学纷纷建立心理学系,开始设立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制度。但是美国社会的时代精神不同于欧洲大陆。在欧洲大陆上,大学里的教师主要出身于贵族,不需要为生计而过多思虑,工作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个人兴趣和爱好。美国却不同,它是一个新大陆,信奉的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没有世袭的贵族。所有的人都必须向社会证明自己的实用价值,否则就要被社会淘汰。心理学也同样面临这种局面,那种欧洲大学里分析感觉元素的传统在美国没有市场。实用主义的文化氛围使得美国人更加注重心理学原理的应用,探讨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心理和意识究竟发挥了什么效用,而并不关心意识是由哪些元素构成的。这样一种时代精神促进了诸如工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智力和能力的测量、心理咨询、员工训练和人格培养等应用心理学的广泛发展。那些在欧洲接受训练的实验心理学家普遍地感到一种危机,担心实验心理学将在心理学的应用大潮中惨遭淹没。所以波林等这样一批从事基础实验的心理学家要重新建构心理学的形象,把自然哲学的心理学和非实验的心理学建构成“非正统的”、“过时的”,似乎实验心理学是一个新事物,是心理学发展

的一个新的阶段,以便维护实验心理学在美国的优势和中心地位。

波林写作《实验心理学史》的另一个原因是出于师徒之情。波林的指导老师是著名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家铁钦纳。铁钦纳是英国人,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师从冯特,在冯特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来到美国的康奈尔大学主持心理学实验室工作,创立了构造主义心理学。他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典型地代表了欧洲实验心理学的传统,即脱离社会生活,注重对意识元素的分析,是象牙塔里的心理学。这样一种脱离实际、百无一用的研究取向同美国本土的机能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传统显然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在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和美国本土的机能心理学之间暴发了激烈的论战。在这一论战中,铁钦纳孤身一人,同美国整体的机能主义取向相比显得势单力薄。为了维护老师的利益,波林首先树立了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建立者”的形象,以众多的历史事件构建出一个“新心理学”的缔造者。然后,波林又在《实验心理学史》中把铁钦纳描述为冯特在美国的忠实继承者,以冯特的声誉支撑铁钦纳在美国心理学中的地位。美国心理学史家布鲁曼塞尔(Blumenthal,A)通过史料研究早就发现铁钦纳并非冯特的忠实继承者。在许多方面,他们师徒之间都存在着观点上的差异。

除了上述《实验心理学史》的写作原因外,美国大学在19世纪末期的重组也是实验心理学写作的原因之一。在当时,美国大学是按照英格兰大学的模式设立系科的,即主要按照哲学、古典文学和语言学进行分类,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原属自然哲学的学科都在哲学系科,这也是为什么今日的美国大学授予的大多是哲学博士(Ph.D)学位的原因。19世纪后半期开始,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纷纷脱离哲学,建立了独立的系科,但是心理学仍然在哲学系科内。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心理学教授同哲学教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为了说服大学的行政领导同意设立单独的心理学系科,为心理学争取更多的资源,心理学家们也极力要把心理学建构成一门不同于传统自然哲学心理学的新独立的实验学科。其结果就是自然哲学心理学同实验心理学之间的联系被人为地割断,给人以心理学脱离哲学、在19世纪末期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假象。

上述事例归根结底证明了一点,即心理学史的社会建构特性。毋庸置疑,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人物、事件是真实的,否认这些人物、事件的真实性是虚无主义的。然而,怎样看待和解释这些人物和事件,站在什么立场、从什么视角出发去勾画这些事件却是一种社会建构。极端的社会建构论者甚至主张,根本就不存在一个脱离人的视角的“历史事实”,而有的只是从不同视角和立场出发而得到的观点和建构。尽管我们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相对主义的观点,但是历史的建构特征却是不容否认的。

二、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复杂纠葛

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上,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代表了心理学中两种对立的倾向,给人的印象是两者之间激烈对抗,势不两立,其敌对程度似乎不共戴天。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真的如此水火不容吗?在认知心理学繁荣昌盛的今天,行为主义消逝了吗?

经典心理学史教科书告诉我们,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1913年发表了《行为主义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以挑战构造心理学和机能心理学中的主观化倾向,批判意识心理学对内部心理状态的探讨和内省法的使用,使可观察的行为作为心理学惟一合法的对象。从这个时候开始,感知、记忆、思维、意象、情绪等内部心理状态的探讨成为禁区,行为主义成功地把心理和意识赶出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整个心理学领域都变成了行为主义的天下。20世纪50年代以后,受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影响,心理学才在“认知”的名目下恢复了对意识和心理的探讨,而行为主义则逐渐衰落,在心理学中渐趋边缘化,认知研究成为心理学的主流。

这样一种经典叙事同样是一种社会建构。“建构意味着对事实、素材和数据的积极筛选,意味着创新和创造,在这一过程中,某些成分被保留下来,某些成分被剔除出去。”心理学史的经典作家们为了表现心理学发展史上学派对立的整齐划一特征,在建构行为主义兴衰的过程中,采取了筛选方式,保留所需事件,而剔除与建构不符的事件。

行为主义产生以后,的确在整个西方心理学界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许多心理学家都宣称自己接受行为主义,或者至少在方法论上接受了行为主义。但是,行为主义的强大影响并没有使认知研究成为禁区,即使早期行为主义的创立者华生本人,也在内隐反应的名义下接纳了语言、情绪状态和人格的研究。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则在他的目的行为主义体系中肆无忌惮地参照目的、认知、期待等内部认知状态,提出了“认知地图”、“中介变量”等在早期行为主义看来难以接受的概念。即使最为激进的行为主义者斯金纳也不得不正视意识问题,在“发生于皮肤之内的私有事件”的名义下接受了意识和其他内部心理状态的探讨。而后期行为主义者则公开与认知心理学结成联盟,出现了所谓“认知行为主义”。

认知研究在心理学研究中从来没有销声匿迹。即使在行为主义的鼎盛时期,认知研究也仍然活跃在不同的领域。机能心理学家吴伟士(Woodworth,R.S.)在1938年出版的《实验心理学》一书中,既讨论了行为主义关心的问题,如条件反射、迷津学习、操作强化等,也用更多篇幅探讨了知觉和认知问题,包含注意、阅读、问题解决、思维、记忆等,并且倡导使用反应时测量内部心理过程的实验方式。这本书成为当时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心理学教科书。1953年,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Osgood,C.E.)的《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与理论》一书则更多地讨论了与认知实验有关的问题。他使用托尔曼的认知概念解释动物和人类学习的表征和中介过程。考虑到这个时期行为主义观点居于统治地位,依照传统观点,认知研究便是禁区,那么这种认知格调的实验心理学教科书是不可能面世的。

此外,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格式塔心理学从来没有放弃对认知课题的探讨。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移居美国之前,在德国进行了大量的有关知觉、学习、思维和记忆的实验研究。移居美国以后,他们继续对这些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是在知觉研究方面,其成果至今在这个领域仍然是经典之作。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勒温另创拓扑心理学和群体动力学,对“心理生活空间”、“紧张心理系统”、“心理需求”等内部心理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其研究在社会心理学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社会认知的研究正是起源于这一时期。这些事实充分说明认知研究从来没有成为心理学的禁区。即使在行为主义盛行的年月,认知也同行为一样,成为心理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科学哲学家库恩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以“范式”概念解释科学的发展,在科学哲学界引起了一场革命,许多心理学家也都借助范式概念重建心理学史,以范式的形成和变更看待

心理学流派的演变。这样一来,构造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就被视为心理学中一个接一个的“范式”。范式的排他性使得心理学的史学家们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与范式不符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建构出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的极端对立形象,而实际上,其对立程度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严重。

许多学者早就注意到,构造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在科学观和方法论方面是一致的,同属于心理学中的“科学主义”阵营。从构造主义开始,心理学就极力向自然科学靠拢,力图用物理学的模式和方法研究心理学的问题。铁钦纳之后,行为主义者华生声称要以自然科学为楷模,反对使用内省法。然而,华生却出人意外地接受了“语言报告法”。在这里,内省法改头换面成为行为主义的合法方法。认知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继承了行为主义的客观化原则,只是研究的重心有所变化。所以,构造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三者之间的交替是一种渐进和演变,很难称之为“范式革命”。

因此,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之间的复杂纠葛是不可以简单地用“范式革命”来加以解释的。这一点,从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即具身认知研究模式的兴起也可以得到说明。

最早的认知心理学是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以计算机的符号加工为认知过程的隐喻,关注内部心理状态的探讨,表现出不同于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但是符号加工模式受到随后兴起的联结主义模式的挑战。联结主义放弃了计算机隐喻,以神经的网络结构作为隐喻,把简单的神经网络联结视为高级认知过程产生的基础。在这种联结主义模式中,内部心理过程只是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联结,不再具有符号加工模式所具有的那种中枢性的、积极主动的调节作用。这让人看到了行为主义的影子。因为行为主义要么否认中枢过程的作用,要么视中枢过程仅仅发挥“管道”那样的传递作用,联结主义似乎在返回行为主义。

认知心理学的具身研究模式则更加明显地从“中枢”走向“外周”或身体,关注身体的物理状态对认知过程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具身认知理论主张,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和发端于身体。身体的构造、神经的结构、感官和运动系统的活动方式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世界。认知是具身的,其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第一,认知过程进行的方式和步骤实际上是由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的。这一命题最明显的例证是深度知觉的研究。对于深度知觉来说,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导源于两眼视差的双眼网膜映像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同身体和头部的转动有很大关系。头部转动和身体的运动使得双眼网膜映像差异明显,促进了深度知觉的形成。因此,头部的转动和身体的前后运动实际上构成了深度知觉信息加工的步骤。人的感知能力,如知觉的广度、阈限,可感知的极限等都是由身体的物理属性决定的。

第二,认知的内容也是由身体提供的。我们的身体以及身体同世界的互动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最原始概念。例如,上下、左右、前后、高矮、远近都是以身体为中心,冷、热、温、凉也是身体感受到的。以这些身体中心的原型概念为基础,我们发展出其他一些更抽象的概念,如形容情感状态,我们使用了热情、冷淡、兴高采烈、死气沉沉、精神高涨、趾高气扬等等。以身体为中心,我们把上面的、接近我们的视为积极的;把下面的、远离我们的,视为消极的,所以有了提拔、贬低、亲密、疏远、中心、边缘等术语。这些术语追根溯源都与身体的位置或活动有关。

第三,认知是具身的,而身体又是嵌入(embed-ded)环境的。认知、身体和环境组成一个动态的统一体。所以,认知并非始于传入神经的刺激作用,结束于中枢提供给外导神经的信息指令。相反,认知过程或认知状态似应扩展至认知者所处的环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外部世界是与知觉、记忆、推理等过程相关的信息储存地。认知过程是个混血儿,既有内部的动作,也有外部的操作”。

认知的具身特征实际上把认知从中枢转移到了身体的外围结构和身体的动作。这样一种观念明显回归了行为主义的观点。行为主义的“外周论”、“环境决定论”似乎重新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在经历了“认知革命”以后,似乎现在正在回归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否认或贬低认知过程,或者把高级心理过程归结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或者认为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高级心理过程只不过是一些生理性的“中介变量”。认知心理学的产生推翻了行为主义的假设,把思维、记忆、推理等高级心理过程置于一个重要地位,所以心理学家对认知过程展开了深入探讨。现在,钟摆似乎又转向了相反的方向,正在回归到行为主义的假设。心理学家莱姆赛(Ramsey,w,)在《关于表征的再思考》一书中称,在经历了认知革命之后,一场相反的革命正在发生。因此,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处在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纠葛之中。两者在科学观和方法论上有着许多一致的地方,区别只在于研究的重心有所不同而已。

三、心理学的离心化趋势与整合之争

回顾心理学发展史,给任何学者的印象都是学派林立、观点相左,矛盾冲突迭起,学科分歧恶化。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指出:“心理学正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与此同时,也越来越分裂和破碎,其代价是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独立地位受到侵蚀,潜在性地丧失了其独特的身份和地位。心理学应该这样无休止地分裂下去吗?或者我们是否应该在它不可挽回之前制止这种分裂呢?”

心理学的学科史见证了心理学的流派分裂和心理学分支领域的恶性分化。心理学史就是一部心理学流派的斗争史,这是心理学离心化的最典型表现。另外,心理学分支领域的恶性分化也是心理学离心化的表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领域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心理学科本身分化出的分支不再属于心理学。认知研究是心理学的一个课题,但是如今的认知研究更愿意称自己为“认知科学”。加德纳(Gardner,H.)1985年曾经预测认知心理学将会被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所吞没。如今这一预测似乎成为了现实。心理学的这种恶性分化如此严重,以至有心理学家声称:心理学本身已经消亡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研究已经为进化生物学家、认知科学家、神经科学家、心理物理学家、语言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所接管。

除此之外,心理学的离心化趋势还表现在心理学内部的各种分裂和对抗上。它们是:1.科学主义取向与人文主义取向的分裂。心理学中一直存在着以自然科学为楷模,借鉴自然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建设心理学的科学主义取向和以人类生活意义的理解为最终目标,强调心理学的研究要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反对以研究“物”的科学模式研究人的人文主义取向之间的对抗与分裂。2.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分裂。在这种分裂之中,“对立的一方是这样一些心理学家,他们自认为献身于心理科学

原理的传播,瞧不起实践者,因为实践者更关心市场需要而不是科学真理。对立的另一方正日益成为心理学的多数派。这些心理学家视自己从伦理上更关心生活压力给人们带来的复杂问题,寻求使用各种可能的合适方法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就像前者指责后者不尊重科学,后者指责前者的漠然,不关心心理学作为职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教育,两个群体都培养了蔑视对方的习惯和嗜好……”3.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分裂。心理学中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与对抗。一些心理学家受实证主义的影响,认为科学的发展在于事实的积累,理论要么对科学有误导作用,要么是实证研究的累赘。极端的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甚至声称,学习理论之所以失败,就在于滥用了理论,科学研究就是要在事实之间发现因果关系,任何理论观念都是多余的和累赘的。自斯金纳以来,心理学中就出现了排斥理论研究的倾向。心理学家重实证和实验,轻理论分析,其结果是实证研究结论的支离破碎,形成不了统一的理论体系。心理学的破碎和分裂以及心理学的离心化趋势正是这种轻视理论建构的恶果。

面对心理学的离心化趋势,心理学内部产生了统一论、多元论和怀疑论这三种不同的观点。

统一论者多源于心理学中的科学主义阵营。这些学者从物理科学模式出发,以库恩范式论中的“规范科学”为理想,寻求建立心理学的“科学范式”,以便确立学科共同体成员共享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塔茨(Staats,A.W.)在其《整合的实证主义和整合的心理学》一文中指出:“所有的科学都开始于分裂和混乱,只有在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努力之后,科学才达到统一的状态……科学进步的一个基本维度就是整合的出现”。斯塔茨认为,心理学目前还处在科学发展的早期,通过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最终心理学可以成为统一的科学,因为这是科学进步的必然归宿。

但是心理学中的多元论者质疑统一论的合理性。这些学者认为,科学是多元化的,既有研究自然现象的自然科学,也有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和研究人文现象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科学。库恩所倡导的那种以范式的形成为标志的“规范”科学源于物理学,是库恩通过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科学的发展而得到的,并不能涵盖所有其他的学科,特别是不能代表研究人及其精神的人文社会科学。现代社会进入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就是去中心化和多元化。考虑到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异质性和多层次、多水平的特征,为什么我们不能允许从不同的取向和路径,使用不同的方法和采取不同模式的多元化的心理学存在呢?总之,多元论者强调对话和互补,认为多元化倾向的存在并不损害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怀疑论既怀疑心理学统一的可能性,也质疑多元论的合理性。这些学者基本上是悲观论者。美国心理学家库克(Koch,S.)早就声称,心理学就是一个缺乏核心的学科,不同的研究取向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心理研究的大家庭,所以心理学不应该叫做“心理科学”,而应该叫“心理研究”。库克并不反对心理学的统一,也承认心理学的多元特征,但是他认为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学永远不能成为统一的科学,而只能是一个从事心理研究的“大杂烩”或“拼盘”。加拿大心理学家马丁(Martin,J.)认为,心理学根本就不能成为一门科学,至多是由分支领域组成的一个松散的“联邦”。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心理学的统一只是一个梦想或神话。心理学的过去是对立的,现在是分裂的,未来也不可能是统一的。那些统一心理学的尝试只是在四分五裂的理论观点中再增加一个观点,徒劳无益,于事无补。

考虑到心理学日益严重的离心化趋势,更为现实的选择可能不是实现心理学的统一,而是维持心理学的健康多元发展。必须承认心理学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有着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从本体论方面来说,“人在许多维度上同时存在:生理维度、生物维度、社会维度和经验维度。人类心理的完整理解必须考虑到这些存在的方方面面。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认为,通过多维的存在,人类展示出一种多元的本体维度,因而作为一门学科的心理学应该容纳那些看起来似乎矛盾的、多样化的观点”。从认识论上讲,心理学可以分为两种取向。第一种取向可以称为“第一人称取向”。这种取向是从自我观察开始,通过研究自己而了解他人,心理学史上的内省学派、现象学心理学等都属于这种取向;另一种取向是“第三人称取向”。这种取向是从他人的行为开始,从外在的角度开始心理学研究。行为主义和社会建构论是其典型的代表。“第一人称观点指的是对自己心灵的观察,第三人称观点强调的则是对他人心灵的观察。”从方法论上讲,存在着说明(explanation)和理解(understanding)两种取向的对立。狄尔泰早就指出,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现象,使用因果说明的方法,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对于人的研究来说,重要的不是因果说明,而是理解。心理学中的自然科学方法论与人文科学的方法论正是以说明和理解两种方法论的策略为分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这种多维性和多样化特征决定了心理学必然是一门多元的学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多元化特征是无法消除的。

但是我们赞同心理学家德若布(Drob,S.L.)的观点。德若布指出:“心理学不是整齐划一的科学,存在着几种心理学。然而,尽管存在着几种相对不同的心理科学,但这并不意味着也存在着几种相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心理学可以有多种,但是心灵却只有一个。”不论存在着多少种心理学流派,也不论存在着多少种对心灵的看法,人类的心灵是同一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这是不同取向的心理学统一的基础。心理学的统一不是那种自然科学模式的统一,库恩的范式科学也许并不适合心理学。心理学的统一只能是多元共存的统一,当然,多元之间不是那种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维持一种适度的紧张关系。这种适度的紧张关系促进不同研究取向的良性竞争,从而有利于心理科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波林E.G.实验心理学史[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赵长林,社会建构主义视野中的科学知识观[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

[责任编辑 何菊玲]

推荐访问:几个 心理学 史研究 值得 思考

热门排行Top Ranking

支部组织生活方面存在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 党组织生活个人问题整改清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支部组织生活方面存在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党组织生活个人问题整改清单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2021年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 党组织生活个人问题整改清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21年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党组织生活个人问题整改清单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军队战斗力损耗的新变化

关键词:军队;战斗力损耗;新变化军队战斗力的结构,是战斗力各要素间的结合方式和相互关系。军队战斗力的

小学六年级毕业演讲稿100字左右9篇

小学六年级毕业演讲稿100字左右9篇小学六年级毕业演讲稿100字左右篇1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

问题及整改措施 (2) 药房个人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问题及整改措施(2)药房个人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精品文章《问题及

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最新) 能力作风建设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最新)能力作风建设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在认真

疫情防控赞美警察诗朗诵 关于警察的诗朗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疫情防控赞美警察诗朗诵关于警察的诗朗诵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疫情防控赞美警

纳税人满意度调查存在不足及对策探讨 提升纳税人满意度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纳税人满意度调查存在不足及对策探讨提升纳税人满意度的方式方法有哪些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纳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影

2020党支部班子查摆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 农村党支部问题清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20党支部班子查摆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农村党支部问题清单文章,供大家阅读参

消防安全检查简报 派出所校园消防安全检查简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消防安全检查简报派出所校园消防安全检查简报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简报第2期申扎县中学

2021教师党员年度个人总结8篇

2021教师党员年度个人总结8篇2021教师党员年度个人总结篇1敬爱的党组织:我是一个普通年轻的人民